《奇特的一生》摘录

《奇特的一生》生动的描述了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统计法,这位科学的圣徒、时间的主人和奴仆及其神奇而又苛刻的时间之书。

本来打算写点读书笔记,但因为格拉宁本身就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陈述和分析,珠玉在前,仅将与时间统计法有关的主要内容摘录整理如下(强烈建议读一下原著,感受一下真正的正能量,一位正直、无私、睿智、博学的学者波澜不惊却又雄伟壮丽的一生)

「噢,路齐利,一切都不是我们的,而是别人的,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,」赛纳卡写道,「造物交给我们,归我们所有的,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、不稳定的东西。就连这个东西,谁只要愿意,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……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时间,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。你可能会问,我对你训诲开导,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?老实说,我的所作所为同那些挥霍浪费然而有条理的人一样,对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。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有浪费,但我总是心中有数,我浪费了多少,是怎么浪费的,为什么浪费的」

柳比歇夫时间统计的片段

(乌里扬诺夫斯克 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)

       
分类昆虫学 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 3:15  
  鉴定袋蛾 0:20 1.0
附加工作 给斯拉瓦写信 2:45 0.5
社会工作 植物保护小组开会 2:25  
休息 给伊戈尔写信 0:10  
  《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》 0:10  
  列夫·托尔斯泰的《塞瓦斯托波尔纪事》 1:25  
基本工作合计   6:20  

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「时间统计」。好比是账簿,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。…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,画了一些图,列了一些表。到年终,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,列出一览表。

他无休无止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。任何活动——休息、看报、散步,他都记下时间,多少小时多少分钟。

…他《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》一文的手稿,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「价格」:

   
准备(提纲、翻阅其它手稿和参考文献) 14:30
29:15
共费 43:45
共八天(19211012-19211019)  

柳比歇夫做时间统计的原因

可是为什么柳比歇夫地要这样做?是什么迫使他这样做的?

柳比歇夫二十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,也明确地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。真是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!他自己提出了他的工作纲领,并从而预决了他的活动的整个性质,事实上是至死不渝。这样到底好不好?——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,定得那么死。捆住了自己的手脚,戴上了笼头,错过了其它的机会,人变得干巴巴的……

然而在事实上(这个事实很值得注意),柳比歇夫的命运并非如此。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、和谐协调的一生。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,在他生活起了重大作用的。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,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。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;而且在旁人的眼里,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,也是令人羡慕的。

根据一切计算(柳比歇夫是喜欢计算也善于计算的),他的工作要求付出与正常人无法比拟的精力,需要消耗比人的一生更多的时间。他当然相信他能做到,但总是要从另外什么地方再去挖掘一些力量,再去挖掘一些时间。

柳比歇夫的时间利用

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,利用任何所谓的「时间下脚料」:乘电车、坐火车、开会、排队……还是在克里米亚,他已经注意到边走路边打毛衣的希腊女人。每一次散步,他都用来捕捉昆虫。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,他演算习题。他规定,短距离,二三公里路,最好步行,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、损害神经。步行还有一个好处,因为反正需要散步。他对「时间下脚料」的利用,考虑得无微不至。出门旅行,他看小部头的书,学习外语。举个例,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「时间下脚料」学会的。

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,常常出差。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。如果是长期出差,我就把书打成邮件,寄到一定的地点。带多少书,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。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?清早,头脑清醒,我看严肃的书籍(哲学、数学方面的)。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,看比较轻松的读物——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。脑子累了,就看文艺作品。

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?第一,路途的不适你感觉不到,很容易将就;第二,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。坐电车,我看的不是一种书,有两三种书。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(例如在列宁格勒),那就可以有位子坐,因而不仅可以看书,还可以写字。如果电车很挤,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,那就需要小册子,而且要比较轻松的。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。

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

计划就是挑选时间、规定节律,使一切都各得其所。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,累了便看书。

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,分成三个单位,或六个「半单位」,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。

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,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。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、讲课、开学术讨论会、看文艺作品,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。

日志

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——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:

       
索斯诺戈尔斯克     0.5
基本科研 图书索引 0:15  
  陀布尔让斯基 1:15  
分类昆虫学 参观 2:30  
  安置捕捉器两个 0:20  
  分析 1:55  
休息 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   
  《消息报》 0:20  
  《医学报》 0:15  
  霍夫曼的《金罐子》 1:30  
  给安德朗写信 0:15  
共计   6:15  

整个一天的活动,直至看报,都经过分析,分门别类登记上了。怎么是「共计六小时十五分」?从记录着,这仅仅是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。其余经过计算的时间是第二类工作或其它。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,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,就拿这个一九六五年的八月来说,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六分。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?请看吧,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。

小结

   
基本科研 59:45
分类昆虫学 20:55
附加工作 50:25
组织工作 5:40
合计 136:45

「基本科研」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?用在什么上了?

     
1 分类工作 《分类法的逻辑》报告草稿 6:25
2 杂事 1:00
3 校对《达达派研究》 0:30
4 数学 16:40
5 日常参考书:里亚曾诺夫 0:55
6 日常参考书:生物学 12:00
7 学术通信 11:55
8 学术札记 3:25
9 图书索引 6;55
  合计 59:45

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,就拿第六项吧——日常参考书:生物学——十二小时,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,一目了然,误差不超过一分钟。

     
1 陀布尔让斯基《人类的进化》,三百七十二页,看完(共16:55) 6:45
2 亚诺什·卡罗埃《动物有没有思想》,九十一页 2:00
3 贝尔格的手稿 2:00
4 聂考洛,奥斯维尔陀,十七页 0:40
5 拉特纳的手稿 1:30
  合计 12:55

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,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。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。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,犹如读书总结,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。只要翻一下提要,就可以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。

然而,事情还是弄清楚了。要采用这种方法,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,洞察时间中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。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。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,一样的宝贵。对于人,不应当有什么坏的、无用的、多余的时间。也没有休息的时间。所谓休息,是两种工作的交替…

总结与计划

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。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。举例来说,一九六五年九月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?规定:十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,十八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,两天花在路途上。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,巨细无遗。比如,写信二十四封——三十八小时、开出必读书单、在照相上要干些什么、要给谁写一份评语。与学院里的职务有关的工作,也要做个计划,参考以往的经验,把时间大致安排好。

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,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。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。根据老经验我知道,我一小时能看二十-三十页。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订计划。至于数学,我计划每小时看四-五页,有时更少。所有看过的东西,我都要仔细研究。怎么研究?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,我就尽量做摘要。凡是比较重要的书,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。

如果认真办事,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百分之十。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,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,拉下很多。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,欠了很多债,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,结果就完不成计划。有时候,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。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。但不管怎么样,我知道,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。我以为,我所取得的成就,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。

基本工作的时间也要计划一番:备课、生态学、昆虫学及其它科研工作。第二类工作的时间一般要比第一类多百分之十左右。 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,每每使我惊诧不已。有时自然也有预计不到的情况。一九三八年的年度总结中,柳比歇夫写道,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,差百分之二十八:「主要的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,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。」他的时间好象是物质,不会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不见,不会消亡;它变成了什么,总能查得出来。他由于做了统计,获得了时间。这是最实在的收获。

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,整整有一本。什么都有记录。以一九三八年为例: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、昆虫学、组织工作、动物研究所、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;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、路途往返、家务。从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,都是什么书,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。一年竟看了九千页,共用二百四十七小时。写了五百五十二页学术著作,其中有一百五十二页付印出版。每一年过去,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,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。素材有的是——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。

总结完上一年,就该制订下一年的计划了。下一年的计划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地安排一下工作。
「中心任务(一九六八年)是八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,我准备在会上做个报告,谈谈经验分类法的任务和道路。」他写道,哪些论文该在会议开幕前写完,在鉴定跳蚤属上要做哪些工作,在乌里扬诺夫斯克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呆多少天,那几年中他的主要著作《德模克利特和柏拉图两个流派》写多少页,分类学和进化论方面的《论分类学的未来》写多少页。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时间,用他的计算单位来表示:

     
第一类工作 570 (564.5)
路途往返 140 (142.0)
交际 130 (129)
私事 10 (8.5)

诸如此类,一共是一O九五。
招号内是完成数字。括号内外的数字相差无几。说明他能多么精确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。
他在总结中吹毛求疵地记上一笔:

第一类工作完成五六四·五,原计划五七〇,赤字为五.五,即百分之一

…一九六六年,第一类工作共计一九〇六小时,原计划为一九〇〇小时。与一九六五年相比,增加二十七小时。平均每日五二二小时,即五小时十三分

了不起!每天有五小时十三分钟搞纯学术工作,天天如此。整整一年没有休假,没有节假日!五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,也就是说,五个小时内没有什么歇一会抽支烟的工夫,没有聊天谈话,没有遛达散步。仔细想想,这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。
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;

   
1937 1840h
1938 1402h
1939 1362h
1940 1560h
1941 1342h
1942 1446h
1943 1612h

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,其它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。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……
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,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。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,只能出之于自己的主动。
柳比歇夫的工作比有的工人还重。他大可以象大仲马那样,举起双手,叫大家看看他手上的老茧,以此证明其言不虚。一年写了一千五百页!洗印了四百二十张照片!这是在一九六七年。他可是已经七十七岁了。

   
俄文书共读五十本 48h
英文书共读二本 5h
法文书共读三本 24h
德文书共读二本 20h
七篇论文付印 ……

…由于长期住院,阅读的时间自然多了,但主要工作的计划还是超额完成了,虽然有许多事没有办好,例如《科学与宗教》一文占用的时间要比原先预计的多四倍。

在其它项内,列入没有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——欠下的债。

   
达尔文《造物的神殿》 5h
德·布洛埃尔《物理学中的革命》 10h
特林格《生物学与情报》 10h
陀布尔让斯基 20h

欠债的账单每年重复一次,债务没有减少。

有些材料是出人意表的:游泳四十三次,同朋友、学生交往——一百五十一小时,最欣赏哪几部影片……

他的总结看起来挺枯燥,研究起来却很有味儿。
人在一年内能干多少事,能见识多少东西啊!太多了!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,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。人的精力,如果明智地利用它,能创造多少成果啊!此外,我头一次发现,一年原来有那么大的容量。

除了年度计划,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。每过五年,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平过的事分析一通,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。

…一九六四至一九六八年……在跳蚤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;但,我如果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蚤属的专著,就满意了。搜集完毕,但我并不指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……由此可见,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有完成,然而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…

他的工作,面一般铺得很广。上面提及的那个五年计划,要搞数学、分类学、进化论、昆虫学和科学史。所以,总结也好,计划也好,都分成许多项、许多小项。

这么折腾有用吗?

所有的人,连亚历山大·亚历山德罗维奇·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,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。
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。其中有分散分析、生物分类学、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;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。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,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。五百印张,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。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,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。

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:有著作,探讨地蚤的分类、科学史、农业、遗传学、植物保护、哲学、昆虫学、动物学、进化论、无神论。此外,他还写过回忆录,追忆许多科学家,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……

结语

随着岁月的流逝,亚历山大·亚历山德罗维奇·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,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,在他则尤为突出,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明,使他崇敬时间……